流水潺潺轻抚着杨柳岸,青山常绿水常清;水田宛如明镜般地映照出鱼米之乡的四季;人们安逸而知足。这便是姜迪的家乡。姜迪从未想过她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未知且遥远的异乡生活几年,本来她一直想着可以留在家乡读书工作或者去自己最喜爱的城市唐川去见见市面以便提升自己却事与愿违,她不禁有了些许遗憾。那一天她刚好是她暑期工作的第一天,给孩子们上的课是王之焕的《凉州词》解析。上完课后她尤对其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难以释怀,异乡会像这样荒凉吗?她不禁倒吸了一口气。有些时候该来的总是会来就算心中在排斥在不舍也必须向前。很快姜迪就动身去了那遥远的异乡。
初到异乡在很多方面难免不适应甚至有些失望。相对于姜迪家乡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细腻,异乡的一切便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的粗犷了。在失望过后,姜迪便义无反顾地学习、兼职参加培训以提升自己为以后去唐川工作增加机会。柔软性格的姜迪在异乡的粗犷中碰壁着、浸泡着、成长着。转眼间到了大四姜迪成长为了有着坚强外壳的女性但内心依然保留了家乡的柔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四的春季依旧下着雪,这是姜迪在学校度过的最后一个春季,再过两个星期姜迪便会去家乡的省会城市唐川实习。拿到这个机会并不容易,与姜迪相竞争的人都是985,211的师范院校毕业因此姜迪的笔试并不算理想,所幸姜迪因面试中所上的王之焕《凉州词》课展露出强劲的教学能力使面试官折服。姜迪幸运地留在了唐川。
在唐川实习期间姜迪领略了唐川的名胜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新技术与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与现代并存、东西南北文化交汇,包容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姜迪为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而高兴,不过姜迪也为此而发愁毕竟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样包容的环境有很多的机会但竞争也较为激烈。为了能长期留在唐川姜迪不敢松懈一有机会就急忙提升自己。付出的努力终究有了回报,在最终考核中姜迪获得了考核第一名留在了唐川。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经历了唐川日新月异的生活洗礼之后,姜迪关于较为封闭的家乡与遥远的异乡的记忆日渐消散。既然有能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又为何呆在宛如死水一般的家乡?此时的姜迪对于回乡是不屑的。
在姜迪参加工作之后的一个春节,姜迪不情不愿地回到了家乡。相对于粗具国际大都市雏形的唐川,家乡更像一个风景如画的小众的古镇少了现代文明的侵袭更多地保存了古朴面貌。这在他人的眼中是情调但在姜迪的眼中便是发展缓慢。过多了光怪陆离的生活,姜迪对于宁静的生活自然是不适应,因此那几天姜迪与曾经要好的高中同学、自己的表姐表妹见面聊聊这些年的事,姜迪主要侧重于唐川、升职与未来的规划而她们则是家长里短与看似“安稳”的职业。几年的隔阂使姜迪不能很好地融入她们这让她愈感不解与无聊。不过好在几天之后的家庭聚会大大缓解了她的无聊情绪。
几天之后姜迪家选在家乡的5A级景区野餐。姜迪凝望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颇感动容,因为每天的朝九晚五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欣赏美景了,她不禁想到了幼时春游辗转不同景色的欢乐、与同伴登山说笑的轻松、登顶时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姜迪此时感到春风吹进了她内心的沙漠,重重沙丘中开出了一朵白色的花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姜迪被小侄子背诵王之焕的《凉州词》拉回了现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姜迪不住嘟哝着。终于姜迪明白了原来之前的自己一直是个social climber,对于任何事情有着高要求因此少有满足的时候,久而久之内心就充满了抱怨从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美好。同时姜迪也意识到了自己虽然爱唐川的生活但自己根在家乡。既然心儿向上在哪里不能过好生活呢?何苦要逼着自己过那种超负荷的生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玉门。”姜迪释怀了。
回唐川后,姜迪递上了辞呈。有很多人说她傻,放弃了这样一份众人艳羡的工作。但姜迪说她从不后悔。从那以后姜迪回到了家乡利用家乡优厚的旅游资源开了一家名叫“四季庭院”的民宿与农场。听说姜迪过上了安逸且富足的生活还因为为家乡旅游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成为了江南省的名人!
文学院 2016级5班余颜茜